从“课本”到“生活”,从“认知”到“实践”,这是在“双减”背景下劳动教育为“双减”的赋能,在劳动中学生发展身心,教育回归本真。
自1月21日起,在罗湖区教育局的指导下,罗湖区教科院联合腾讯技术团队、各校教师队伍,组织开展了 “争做劳动小达人”寒假劳动教育实践活动,持续为“双减”赋能。

本次活动以向西小学、罗湖外语初中学校(下称“罗外初中”)、罗湖中学三所学校为试点,活动持续到2月10日,共21天,充分发挥了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。
活动分为劳动教育知识学习、劳动过程记录与分享、劳动视频上报及评选三个部分,前期以“家居劳动美”“饮食劳动美”“关爱他人美”为主题开展学生线上劳动过程记录与分享。自1月24日起以“过年劳动美”“关爱他人美”“社会服务美”为主题开展学生劳动视频拍摄上传,开学后进行不同层级的评选、展示、交流、表彰。
本次活动遵照21天习惯养成规律展开,寓教于“家庭劳动”,旨在营造全区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,激发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热情,大幅提升劳动教育的实效性。
劳动教育知识学习部分,平台将分三周推送劳动教育文件知识、劳动教育任务清单、罗湖区学生劳动过程视频。劳动过程记录与分享部分,学生在活动期间打卡,分享三大主题内容。21天活动期满后,进入劳动视频上报及评选活动阶段。
值得一提的是,本次劳动教育依托罗湖区智慧教育云平台开展,构建了“一根网线、一个平台全校同上、千师同学”的现代化教育发展格局,较好地实现了资源共享、共育人才,增进了师生间交流互动。
本次活动基于对全区42所中小学校的问卷调研,根据小学、初中、高中不同学段的不同特点,推出相适应的知识、视频和主题。在活动的设置上,充分考虑可行性、科学性,为日常劳动赋予分享意义,有利于推动罗湖区劳动教育快速发展。
活动开展几天后,罗湖中学范洋悦同学的妈妈兴奋地在班级群里分享:“孩子假期学会了做双皮奶、煎面包、包饺子,体会带了劳动的乐趣,明白了功夫不负有心人!”其他家长也纷纷为孩子的成长感到欣慰。

“自己烤的饼干,实在太香啦!空盘!”为体验一些不一样的事情,来自试点校罗外初中的李昀霖第一次自制饼干就成功了,但他说这次成功是建立在做蛋糕失败的基础上的。
“制作两小时,空盘两分钟。”他说,以后有时间还会尝试做更多的美食,“失败不可怕,多尝试几次就好了”。学习也是如此,多学多问,总会有进步!”
在这个寒假,同是罗外初中学生的何妮鸿也是劳逸结合。她的父母都需要忙工作,而她在家里不仅按时完成自己的打卡学习任务,还指导弟弟写作文、读英语,带他去球场运动。
“她不仅自己折好衣服,还督促弟弟也行动起来,身体力行地诠释了‘自己的事情自己做’。”何妮鸿妈妈看到逐渐懂事的女儿,感到很欣慰,能够更专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。
同样作为试点学校,向西小学的学生们在家里也安排了每天做劳动的计划。四(5)班姚浚轩这个寒假做起了“家务研究员”——“怎么让仙人球自由生长”“怎么切葱花比较方便”“煮鱼粥时要特别注意什么”……这些问题都被他在实践中一一找到了答案。他的班主任杨莉表示,从中看到了一个细心、耐心又阳光的姚浚轩。

“今天我第一次学做鸡蛋面。”在劳动打卡中,向西小学一(3)班的谢秉成分享了鸡蛋面的做法,记录下每一个步骤,让其他同学们可以照着去实践。在分享之余,他也道出真心话:“我感到爸爸妈妈每天为了我的生活起居很辛苦操劳,以后我也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,让爸爸妈妈不再那么辛苦!”班主任娜地热也通过点评,及时对谢秉成进行鼓励,“希望你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更多的劳动技能,带领班级同学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”。

接下来罗湖各学校劳动教育也将以这样的方式进行,以实现区域资源共享,减轻老师相应的工作负担,家校结合共同完成劳动教育的目标,实现劳动教育主体的多元化,劳动教育场所的开放化,劳动教育活动的日常化、家常化。
【撰文】叶淑萍
【来源】罗湖教育
【作者】